20世纪是医药卫生界取得伟大成就的时期,人类寿命持续增长,世界平均期望寿命1955年为48岁,1975年为59岁,1996年为65岁;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不满5岁的儿童死亡从1960年的1900万下降到1996年的1100万,下降了42%;环境卫生在20世纪也创造了伟大成绩,其突出表现在19世纪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介水肠道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如19世纪末由于饮水未经消毒肠伤寒死亡率很高,20世纪30年代,饮水经消毒后,此类疾病急剧下降。我国上海市伤寒、副伤寒的死亡率1950年为30.2/10万,1978年降为0.08/10万。
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工业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了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新的威胁,环境污染的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长期性、潜伏性等特点,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除了使人体产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外,还能对人体有致敏、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以及导致其他慢性病的发生。正如第50届世界卫生大会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目前正受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两面夹击,即“双重冲击”,强调在世界范围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等各种地理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经常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如果环境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的甚至病理的改变。现在人们己经不断地发现很多以前认为神秘莫测,病因不明的疾病并不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的,而是和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着生物医学及计算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在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内容上、方法学上都发生了较大进步和改变。在研究内容上,从研究环境微生物对人体健康为主,如介水传染病,到以研究环境化学、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为主。在方法学上,如在环境污染效应观察上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器官、组织损害向对细胞染色体及生物大分子影响发展,从明显的临床表现到观察亚临床的健康影响以及对生殖和衰老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污染物的潜在危害,寻找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暴露上从测量环境浓度向测量个体实际暴露发展,而各种各样的个体测量仪也应运而生,使对人体接触量的评价更趋准确。
人类的健康状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人们曾对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过激烈的讨论,但真正引起人类重视的是在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健康,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的时候。生态与环境俨然己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造成人类生活条件变差,人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导致了产生许多新旧疾病的结果,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均与生态状况紧密相关,地区的地质结构、地质组成、环境条件等变化都成为了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居民致残死亡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并且对患有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的死亡危害性更大。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生态环境变化引发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的例证,这些新发疾病使人类的健康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潜在危害。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在韩国持续蔓延,都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爱德华·特纳曾经指出,真正的健康来源于环境与经济、教育的文明、和谐发展之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局(USEPA)大力推行一项新的环境保护策略一一保护生态系统健康与维护人体健康同样重要,而且研发了生态风险评价程序和对应的技术支撑系统,将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在同一个风险评价框架下进行衔接。这一实施措施引起了全世界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相关关系的重视。
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人口的健康素质将成为我们社会发展关注的头等大事。影响人类健康与寿命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但归根到底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决定的,或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长期以来大量的科学研究及调查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身心卫生、饮食结构等),25%取决于环境、社会因素,只有10%取决于遗传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腾出更多的人力财力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优化。在达到环境质量明显改变,变废为宝的同时人类健康状况将大为改善。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将得到明显降低,人类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势必有根本改善,最终进入良性循环,使人类渴望身心健康幸福美满的良好初衷得以实现。